close

七月七日小暑天。天氣已經熱到不吹冷氣難以度日,但壞消息是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


今年全球各地熱死者時有所聞,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度,時有熱浪襲人之感,午後暴雨也時常在小暑節氣光顧。


由於這段時間的雨量集中, 所以防洪防澇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說。更有小暑南風,大暑旱的經驗。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暑時 必定無雨,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沖決土堤。


    南方沿海地區包括臺灣地區的小暑節氣,正是颱風來臨之際,《臺灣府志》記載: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颱……颱則常連日夜,或數日而止。……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養護和鍛煉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係,有其一定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就是這個道理。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    夏季飲食不潔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兇,如痢疾、寄生蟲等疾病,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重者出現昏迷或死亡。


    飲食偏嗜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飲食偏嗜有過寒過熱之偏,五味之偏。


多食生冷寒涼,可損傷脾胃陽氣,因寒濕內生髮生腹痛泄瀉,偏食辛溫燥熱,可使胃腸積熱,出現口渴,腹滿脹痛,便秘最終釀為痔瘡;


五味之偏是說人的精神氣血都由五味滋生,五味對應五臟,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


若長期嗜好某種食物,就會使臟腑機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損傷內臟而發生疾病。


如偏食鹹味,會使血脈凝滯,面色無華;


多食苦味,會使皮膚乾燥而毫毛脫落;


多食辛味,會使筋脈拘急而爪甲枯槁;


多食酸味,會使皮肉堅厚皺縮,口唇幹薄而掀起;


多食甘味的食物,則骨骼疼痛頭髮易脫落。


重要的是由於嗜好偏過,不但會導致營養不良,而且還能傷及脾胃以及其他臟腑,而致腳氣病、夜盲症和癭瘤等疾病。


所以建議在食療養生中,飲食五味 (酸、苦、甘、辛、咸)要適宜,平時飲食不偏食,病時飲食講禁忌。如《千金要方·養性序》所說: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 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澼,人在大饑大渴時,最容易過飲過食,急食暴飲。所以在饑渴難耐之時,亦應緩緩進食,另外在沒有食欲的情況下,也不能勉強進食,過分強食,梁代醫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


中庸的動態平衡


在情志  在飲食


都是中醫養生的主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son//怡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