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半年前 聽陳老師從領導的觀點談"貞觀之治"
覺得一個能聽諫 納諫 獎諫的君主真是心胸寬大
能時時想到百姓 憂心太子的教育
真是以父母之心治天下的明君
最近 上了資治通鑑 又見到唐太宗出場
顯然史家覺得玄武門之變 是取得政權後
後來史家的合理話甚至有片面誇大之嫌
太宗的與群臣議論 也被詮釋是因為
他想留名青史 所以刻議炫耀才華 在乎歷史
如果太宗是我的朋友 這下 可真的迷枉??
廣播中一個老師說了比喻
我很喜歡
他談到同一時代的諸子百家
對社會現象與百姓問題
與治國之道每家看法都不同
各有特色 也各有其限制
就如同我們看一顆棒球
可以左看 右觀 下仰 上俯
角度不同都可提出不同角度的切入
但球在投出去的當時
卻快速轉動
幾個面向無法單一概全 也一起呈現在瞬間
人是多面的 這面看是好領導
另一面可能是權謀的 這面是愛民
但另一面是親弒兄弟奪權的...
歷史也是如此
時代不斷的前進
有些價值也在改變 崩壞或者建立
我在高鐵上
看著快速閃過的風景
得常提醒自己
那不是全貌 何況有些只是糟粕罷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