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余英時:民主領袖要有人文素養

 


中國思想史的中研院院士余英時昨天在余紀忠講座發表專題演說,他強調,民主做為一種生活方式,必須要有文化當作背景,民主時代的領袖必須比專制君主有更高的人文素養,沒有很好文化修養的領袖,只會操作數量政治,出現多數人專制的情形,民主容易淪為暴民政治。

余英時以「人文與民主」為題發表演說,他認為,民主離不開文化,民主並非只是「量」的計算、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這樣太過於粗淺,民主也有「質」的問題。提倡人文精神,不僅可以避免台灣受到科技精神所主宰,對文化學術有所貢獻,也能強固民主的生活方式。

文化愈豐富 民主愈持久

余英時昨天展現大師身段,一場五十分鐘的演講,貫穿中西文化的對照,也著重分析中國人文思想傳統和現代民主關係,說到忘情處,連麥克風都忘記拿了,台下主辦單位工作人員急忙上前提醒。

余英時一路分析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北大和中央大學前身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思想差異,尤其學衡派梅光迪、吳宓等人受到哈佛大學教授白璧德(Irving Babbitt)新人文主義影響,對後續的中國民主思潮有其重大影響。

他也說,白璧德等人提倡「民主與領袖」的關係,過去不曾受到重視,如今卻更顯重要,民主時代政治和社會的領袖不具人文素養,不能以身作則,重視法治與人治結合的精神,就不配稱為民主時代的領袖,民主的內涵也無法得到保障。

余英時反駁許多學者所主張,民主和儒家文化並不相容,他強調,儒家文化強調尊卑的倫理觀念,不利於民主建立,但儒家也有觀念有利於民主,胡適在美國講演時也曾提過這部分。

余英時也舉晚清時期許多知識分子為例,包括王韜、郭嵩燾等人,當時他們崇尚英美的民主思潮,更比擬於中國的堯舜時代,儒家文化甚至是中國民主觀念傳播的重要動力。他也說,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方式,文化愈豐富,民主就愈持久,品質愈高。美國能建立好的民主制度,就是源於美國移民受到歐陸民主思想的影響,尤其啟蒙時代以降,對於民主、自由與法治等精神的追求。

 

紅字的部份

以前修政治學的老師 有曾有此看法

我個人也同意中華民族  一直是至高的權威及少數的"知識份子"為主導

一直到現在  仍在摸索 適合的民主

我想若一個國家或組織 沒有文化或無法肯定自己的文化

則所有的制度  都只是缺乏靈魂的工具

若有文化的風氣 每個人都能知道自己在團體的定位與本份

則我想制度都會更有人文關懷的深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son//怡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