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也曾在診所,一定聽過醫師叮嚀患者要吃早餐;要幾點前吃早餐;告訴病人家是有開伙的地方,別整天外食;也常告訴女漢子,要穿裙子病才會好...
這些叮嚀是藥?似乎與我們認知的草藥不同。但卻都是患者的生活,都是食衣住行的習慣。
英文有一句諺語,就是「you are what you eat」,譯作中文的意思就是「人如其食」。我們也可擴大發揮「人之病如其生活」。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體失衡其實是在生活中慢慢用自己的習慣養出來的。
例如我們飲食的種類:是否都只偏愛一種烹調?是否都固定吃幾種青菜?是否曾經看看飯桌,想想有多少是我們需要的?或者一直以來我們只吃愛吃的?而這樣的「習慣」跟著我們多久?
生病的人與醫生的醫病關係中「信任」是主要的元素。但若談到養生,「以己為師」才是養生的核心!自己與自己玩著醫生與病人的遊戲你會對日常的自己提出哪些建議?哪些食物要少吃?哪些事要多做?哪些生活秩序要調整?情緒又該注意些什麼?
近年,我們發現媒體或出版大家總有一種誤解(或許也不是誤解,而是商機的炒作吧!),幾乎都是告訴大家怎麼吃或者怎麼煮才是養生。其實若我們不先明白自己的身體怎知自己的需要當然更無法判別哪種食物、生活適合目前的自己身體。誰能教我們明白自己?除了日夜相處的自己!除了一個想要更好的自己!所以學著觀察自己的吃、喝、拉、撒、睡,甚至育樂、興趣。好好記錄自己的生活,從中發現與身心不舒服的相關。例如每次吃十榖米後是更舒服?活者反而就更脹氣?例如每次進到辦公室就頭痛,是因為空調、光線或者是情緒?
「自覺就是治療的開始」。古老中醫的智慧是來自生活的覺察。觀察四季與週圍植物動物的變化,所以現在有二十四節氣與物候的智慧流傳;古老中醫的智慧來自對食物屬性的了解,所以在沒冰箱時代,我們用鹽、用糖加點擠壓,再來一點時間的風乾,將食物保存去除一些寒性、毒性。古老中醫的智慧來自人對空間的覺察。所以知道人在居住環境,怎麼避風禦寒與防暑。所有的生活智慧是對自我與生活的觀察。
有時我們有幸碰到好醫生、有時碰到醫術「兩光」的醫生。但還好在養生上我們有個醫生一直跟自己在一起,若覺得他不夠好,就讓他更好一點。生命的永遠有三個好消息「生命是可以更新的、生命是可以成長的、生命永遠由「我」決定」
觀察必能發現,發現就可發展成生命的智慧,這就是古老中醫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