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然  記錄整理

讀歷史的基本概念

歷史可以分兩個層次(面相)
(1)過去發生的事
(2)對已發生的事之理解與表述

但是我們怎知道過去之事?是否為事實?必須根據資料重新建構。所以歷史的基礎不是事實而是解釋。

歷史的概念



  1. 實質的概念,例如 工業革命、貞觀之治..等事件

  2. 第二層的概念
    Time時間,不可混的、有序的、需記住的、有其特色與氛圍的
    Change變遷,變的與不變的,有Continue連續性的Cause因果,刺激改變的因素
    Evidence證據
    Account解釋,推證、邏輯的
    Empathy同理,對狀況、時代氛圍的感受,對人物在做成策略過程的心態,揣摩、同感時代的憂與痛(同其哀樂),也是理性的理解加上感覺,是一神入的工夫,神入其境,神入其心
    上述以Evidence證據及Empathy同理為最重要


歷史的結構




  1. 問有意義的問題?

  2. 蒐集資料做為證據推理之用

  3. 解決提出的問題

  4. 提出論證,做成表述

有許多人以為歷史教學只是教歷史研究的發現,其實歷史教學是教導結購與方法。

為何要學歷史:
反對記憶背誦(背得愈多思考能力愈減)而是針對問題如何思考、分析處理的能力,歷史不要背,要想要思索。

傳統上認為從歷史的人事學習做事思考用於今日自己的做人處事 (王船山)
但是我們該有更高遠的目標以學歷史來培養對未來危機的思考處理能力
更重要的是從歷史中找到人的價值何在?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就是善良的心


介紹資治通鑑

司馬光是否為傑出的歷史家?NO!!!



  1. 司馬光自己寫的部份(秦以前),以資料蒐集可以寫得更好卻未求證

  2. ”通鑑中「臣光曰」”論述比較簡單如:德才之辯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3. 「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施政以通鑑為借鏡,自己施政時卻不高明。

結論:因為思想簡單,難以處理複雜的歷史問題,所以不是好的歷史學家。

以上的論述法是:Evidence Sandwich(證據三明治法) –一個問題、三點論述及一句話的結論。

資治通鑑作者除司馬光還有劉攽負責兩漢史、劉恕魏晉南北朝、范祖禹唐及五代史,前後寫作時間約19年。

註釋:胡三省及王船山「讀通鑑論」

我國四大名注
《三國志注》劉宋/ 斐松之
《世說新語注》梁/ 劉孝標
《水經注》魏/酈道元
《文選注》唐/李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son//怡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