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蘇東坡寒食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以;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兩首詩敘述黃州多雨的天氣及艱困的生活,並抒發心境。

寒食節來自很美的一個故事

春秋時代,重耳在流亡過程中,隨行的臣子介子推曾割下腿上的肉,烤熟後給重耳充饑。
十九年後,介子推幫助重耳復國,功成身退,與母親隱居綿山。

晉文公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做官,就下令舉火燒山,結果介子推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
介子推留下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看後十分悲痛,為了紀念介子推,就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見到了復活的老柳樹,就摘下柳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給老柳樹賜名「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節錄自福報


由於寒食節靠近清明,古人在寒食節的活動往往延續到清明,後來二者就逐漸混而為一,寒食節的風俗也就成了清明節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春天是百花開放的季節
但流傳下來的"文化春天"
卻都有一絲絲淡淡的憂愁
也許當人眼見自然的美景
每年總是週而復始
準時繁盛  繁華再現
怎奈現實人生的週期卻無法預計下次的繁華與圓滿
總容易觸動自身的不夠美滿  也讓我們想起離我們而去的
好友與親人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son//怡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