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jasontcm168/1381412420-3872457414.jpg)
論語有一段對話
一個鏡頭是我喜歡的
論語陽貨17.21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 安乎?」
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
今女安,則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 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古時父母去世,守喪三年(約二十五個月)。
守喪期間,孝子要住草廬,睡草墊,枕土塊,衣喪服,食粗食。
宰予認為三年喪期太長了, 君子三年不治禮樂,不是要禮崩樂壞了嗎?
認為服喪一年就可以了。
孔子:「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白米飯,穿那錦繡衣,於心安乎?」
宰予 說:「安。」孔子說:「君子居喪,食不甘味,聞樂不樂,是因為心中哀痛而寢食難安。如今你既然能心安,那你就去吧!」
宰予退出後,孔子歎息宰予不仁孝,子女出生後,三年始離父母懷抱,守喪三年本是應該的。
宰我的論點
一是社會的觀點 套句現代話 若要守喪這麼久 班也不用上 經濟也不用拼
所有美食娛樂也停了 對社會好嗎?
二是自然的觀點 萬物的循環 以春夏秋冬 生長收藏為一個輪迴 所以一年夠了
孔子回到心
所有的倫理禮儀 規範行為 其目的不外乎讓我們心安
所以嚴肅或嚴厲大聲的問 心安嗎
口才不錯的宰我當然要說 心安啊
那你就去吧 問什麼問呢(連續說了二次 汝安則為之)
老師生氣了 趕快走吧 免得倒楣
鏡頭再一轉
回到人倫之始 回到守喪為何要三年的源頭
人初生 在父母之懷 無條件得到父母的關懷給予 才能一天天長
三年才算可以離開父母懷抱
所以有三年之喪之來由
其實在現代
也有很多的傳統或禮數
不合乎社會的節奏 也似乎迂腐
孔子在此提醒 所有的禮 都有其原本之源
明白了
身心不管怎做 才能有安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