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到台北市圖猜加泰山文教基金會辦的講座
重新認識一個真誠的人--孔子 楊照先生主講
我的心得是 要讀懂論語的精華 要有當時時空的背景知識
再者我覺得楊照先生是個好嚮導
三者是我深深的懺悔 沒有讀懂子路的可愛 以前也沒懂那種師生勝父子的情誼
楊照先生在短短的時間利用下面一段故事開始序幕《左傳‧哀公15年》
魯哀公15年 衛國政變,孔子弟子子路死於難,孔子慟甚。
那年孔子72歲 子 路63歲
子路和子羔都是孔子的學子,他們都在衛國作官。子羔是做大法官;子路是當衛國大臣孔悝的邑宰。
西元前四八○年,衛國發生內亂。太子蒯聵和孔家的家臣良夫造反,想趕走衛出公,當衛國國君、蒯聵和良夫害怕自己力量不夠,就化裝為婦人,混進了大臣孔悝的家裡,劫持了孔悝,強迫他參加造反。
孔家家臣聽到這個消息,馬上就派人去告訴子路,要他來救孔悝。子路接到消息,急忙趕來。快要進城時,碰到子羔正要逃走。子羔對子路說:「城門已經關了,來不及救了,不必白白犧牲生命。」子路答道:「我既然做了孔家的邑宰,拿人家的薪水,就不應該逃避災難。」於是子羔向外逃,子路向城裡走。
子路到達城門時,剛子碰到有人奉命出城,他就趁機進入城內。這時候,子悝被挾持在一個高台上,子路喊道:「太子何必劫持孔悝呢?你即使殺了他,其他人也一定會起來反對你的。」蒯聵不聽,子路就對眾人說:「太子一向膽小,如果放火燒了這座高台,他一定會釋放孔悝的。」
蒯聵聽了子路的話,很害怕,就派兩個大力士下來對付子路。兩個大力士拿戈來衝著子路刺去,子路打不過他們受了重傷。他的帽帶也被割斷,帽子掉到地上。子路自言自語地說:「一個君子死的時候,也不脫掉帽子。」於是從容的撿起帽子戴好,在將斷的帽帶接好時,兩個大力士就把子路殺死了。
感動我的是當楊照老師談到(以下節錄自http://www.worldjournal.com/printer_friendly/2575507)
左傳》後面補了一小段孔子聞衛亂的反應。他看子羔回來了,臉色都發白,因為深知子羔不是貪生怕死的人,若他都回來了,表示衛國的情勢真的很糟。「柴也其來,由也死矣。」子路就真的死了。
《禮記‧檀弓篇》提到孔子哭子路於中庭,《禮記》為何要提及這段?因為孔子失禮,而且他不可能不知道這是失禮的,他在大庭廣眾下這樣哭泣,是真悲傷。一個一輩子相信禮並且內化禮的人,卻到72歲還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悲傷。
陸續有人來弔喪子路,「夫子拜之」,這是多麼失禮呀!說句不客氣的話,這跟我們現在在殯儀館看見長輩為晚輩答禮一樣。但也是這麼寥寥幾句,寫出了孔子的真性情。
孔子怎麼會是一個無聊方正的人呢?孔子難道不知道自己正做出違背一輩子理想的事情?但孔子和子路的關係早已超越「禮」在他心中所承載的。他的「不逾矩」,還是有限度的,遇到最悲慟的事,他也無法再守禮了,他非得如此失禮,才能表現對子路之死的衝擊。
「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情緒發洩完,他才有辦法問詳細的情況。孔子大失禮痛哭之後,才有辦法回神見傳消息的人,問子路死時的來龍去脈。子路「醢之矣」,被切成肉醬,多慘呀,孔子之後再也不吃肉醬了。
後半場 談到孔子的貢獻與特色
一是開創"老師"這樣的角色與工作
二是將貴族之學 平民普及 但他讓學生學一套與身分地位不相符的學問 目的不是要學生學會"禮的形"而是其背後的意涵 學習是為了自己 成全自己的人格 找到自己如子路般死前都要堅持的信念
我的收穫是另開一扇詮釋論語 與 孔子人格的窗
有一種衝動是好好再讀一次論語